天山雪峰巍峨耸立 新疆能化伊犁能源井下 活跃着一支特殊的队伍 由多民族职工组成的 “五色花”运输队 他们手握方向盘 驾驭着无轨胶轮车 日复一日地穿梭在巷道里 不仅运送着人员与物料 更承载着一个个 关于团结奋斗与梦想的故事 这支队伍的“领头羊”,是维吾尔族汉子阿布来提·坎捷。他的故事,是许多队员命运转折的缩影。 2004年大学毕业时,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,阿布来提一度彷徨,只能回到家乡,重复父辈放牧种田的生活。年轻的心不甘于此,他外出闯荡,修桥扛水泥,尝尽艰辛。命运的转折伴随着悲伤,2005年父亲的离世,让他停下了远行的脚步,重新拾起了牧羊鞭。然而,对未来的思考从未停止。 转机出现在2007年,伊犁能源在当地招工,阿布来提和小伙伴们报了名。命运的齿轮,从此开始转动。经过一年培训,次年12月,阿布来提正式成为一名井下运输工,拥有了稳定的工作。 这份工作,为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,点燃了改变命运、追求更好生活的梦想。那一刻,他多想和父亲分享这份喜悦,只是“欲买桂花同载酒,终不似,少年游”,那份未能与父亲分享的喜悦,成了心底最深的思念。 初入矿山,语言是横亘在阿布来提和许多少数民族工友面前的一座大山。矿上很快发现了这个难题,也注意到阿布来提等几位普通话稍好的职工,一座特殊的“桥梁”就此搭建。 每次开工前,技术人员先将任务规程讲解给他们,再由他们翻译给其他工友,确认无误后才开始工作。日复一日的交流,年复一年的熏陶,阿布来提和小伙伴们的普通话越来越流利,甚至能说上一口地道的山东话。语言通了,心也更近了。 从最初的“新手”,阿布来提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“老司机”,并最终承担起运输队长的重任。他亲历并带领队伍见证了矿井运输技术的变迁。从地轨矿车到单轨吊运输,再到如今现代化的无轨胶轮车。每一次技术的飞跃,都意味着效率和安全性的提升。 深知肩上责任重大,阿布来提带领队员们苦练本领。他们不仅驾驶技术过硬,更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“听、摸、看、量”的胶轮车维护保养方法,像爱护自家车一样精心呵护每一辆矿车,确保车况随时“嘎嘎板正”。 技术人员维修时,他们就在一旁用心观察学习,如今除了核心部件外,日常的维修维护都能自己动手。正是这份对安全和技术的极致追求,“五色花”运输队自成立以来一直保持着“零事故”的纪录。仅2024年,他们就安全运输了3万余车次。 “我们的梦想很简单,就是让每一盏矿灯,都能亮着出去,亮着回来!”阿布来提常说的这句朴实话语,凝聚着全队对生命的敬畏、对安全铁律的坚持和对隐患“较真到底”的执着。 正如队里流传的那句话:“车后面坐着10多名兄弟,把他们平安带回家,比万吨煤炭更珍贵。”这是刻在他们方向盘上的安全哲学,是对“敬业”与“担当”最坚定的践行。 “五色花”这个名字,源于队伍独特的构成。汉族、维吾尔族、哈萨克族等五个民族的20多名队员组成了这个温暖的大家庭。他们是工作上的搭档,更是生活中的兄弟。 一次,汉族工友胡周在市里丢了钱包,孤立无援时试着给认识不久的阿布来提打了电话。阿布来提二话没说,驱车60多公里将他接回矿上。这份超越民族界限的真诚互助,让胡周至今感动不已,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兄弟,生动诠释了“团结友善”的价值观。 从手握“牧羊鞭”的农牧民,到驾驭“方向盘”的技术工人,从散居小村庄,到住进宽敞楼房。阿布来提和他的少数民族兄弟们,没有重复父辈的道路,却实现了他们曾经不敢奢望的心愿。 在阿布来提的带领下,“五色花”运输队荣获伊犁州民族团结模范集体称号,他本人也先后获得第三届“感动山能”人物优秀奖、新疆能化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。 天山脚下,“五色花”的故事很小。小到只是日复一日地井下穿梭,是一次60公里的援手。这个故事又很大,大在它用最朴实的行动,诠释了“敬业”的坚守,展现了“团结”的力量,彰显了“担当”的分量。他们手中的方向盘,转动着现代化矿山的运输线,也转动着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。 他们用行动证明,当每一个平凡的“我”都拧紧“敬业”的螺丝,当个人的奋斗融入“团结”的集体、汇入企业“担当”的洪流,就能凝聚起磅礴力量,在祖国西陲,在滚滚向前的车轮上,书写出属于自己的、温暖而坚实的中国梦。
来源:山东能源 微信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