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196人,15年来,一起走过的路。
这是黄土高原之路,这是脱贫攻坚之路,这是乡村振兴之路,这是国企担当之路。
这里本没有路,但,这就是他们的人生路。
他们在风雨中前行,在山峦间作业,在困境中思考,在贫瘠上奋斗——
千万资金注入,惠及万余乡亲;
铁肩担当使命,换来乡村巨变;
初心映照民心,载誉四面八方。
作为省属国有企业,华阳集团坚定响应党的号召,贯彻省委要求,从脱贫攻坚的先锋队到乡村振兴的生力军,用实际行动扛起社会责任,践行国企担当。集团领导以身作则,一次次坐在炕头听民声,一次次走进田间查民情,精准出台贴合实际的帮扶制度,选优派强驻村干部,让国企的力量持续赋能乡村发展。15年来,华阳集团驻村帮扶工作队把26个乡村变成干事创业的热土,勾勒出一幅产业兴、农民富、乡村美的时代画卷。
01
产业帮扶 黄土生金
华阳集团驻村帮扶工作队深知,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基。他们走村入户、深入田间地头,因地制宜,引进新技术、新模式,为荒芜的土地注入新活力。
在静乐县石寨则村的15亩养殖基地里,3万盘黄粉虫在28摄氏度的恒温条件下啃食着麦麸,驻村第一书记吕有奎正仔细查看着虫体生长情况。2018年,吕有奎望着村里的留守老人,攥紧了调研报告:传统种植难增收,占地小、易管理的黄粉虫或许是破局点。从5万元启动资金的700盘,到如今3万多盘的规模,驻村工作队带着村民摸透了饲养模式。这些高蛋白虫体经加工后已走向国际市场,不仅让60个贫困户年增收1500元,更催生出黄粉虫饲养土鸡的新链条。“30枚鸡蛋卖60元还抢手”,吕有奎的笑声里,藏着产业延伸的智慧。
石寨则村黄粉虫养殖场负责人 秦跃华
华阳给了咱们5万块钱的启动资金,不到4年时间,咱们的股份已经翻了四五番,对咱们华阳非常满意。
在30公里外的神家村,雨雾里的田埂上,驻村第一书记李继承的胶鞋沾满泥泞。曾让工作队揪心的1600亩坡梁地,如今变成了能跑大型农机的平整良田。2022年,驻村工作队争取到政府500万元投资,撂荒的陡坡变成了整齐的梯田。在工作队的积极协调下,合作社推行统一耕种、集中销售模式,既降低耕种成本、增加百姓收入,又为剩余劳动力提供农忙务工渠道,拓宽增收路径。
静乐县神家村合作社负责人 王计林
华阳驻村工作队来了以后,为村里办了很多好事。我现在回来种地,收入比外出打工翻倍了。
在静乐县五村,发展“庭院经济”是驻村工作队摸索出的小康密码。他们整合10户村民房前屋后闲置的18亩空地,统一种植西红柿、辣椒及家常蔬菜,再利用华阳30万元帮扶资金,统一收购、加工并销售。7.8万瓶农产品创收53万元,18户年均增收4000余元。工作队总结出“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完善市场运营、优化品牌包装、降低经营风险。更多村民加入其中,闲置庭院变成“聚宝盆”,铺就致富路。
静乐县五村原驻村第一书记 董拥军
小庭院要有大作为。既实现了村集体的增收、村民的致富,又亮了街道、美了庭院。
静乐县村民 庭院经济种植户 原俊梅
种的西红柿、辣椒、黄瓜,心里很高兴。
在驻村帮扶工作中,华阳集团积极推行消费帮扶,将企业需求与乡村资源精准对接。从2018年到2024年,静乐县石寨则村帮扶销售土豆33万斤,销售金额33万元。前文明村帮扶销售农产品9万斤,销售金额10万余元。“丰产又丰收”,让村民的劳动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。
静乐县前文明村村民 李怀怀
驻村队员不仅在生活上照顾我们,还让我们有经济收入,很满意。
而右玉县的阳光里,藏着另一种破土而出的生机。在曹家堡村的荒地上,驻村工作队投入40万元建设40万千瓦光伏板,将荒地改造成“阳光银行”。每年20万元的集体收入,让村民腰杆挺得更直了。
在二十五湾村村口,潺潺流水声取代了昔日的臭水沟。驻村工作队带着华阳15万元帮扶资金,清淤泥、改管网,建设景观步道,岸边绿树成荫。如今,这里成了杀虎口景区的“后花园”,年接待超千名游客,带来2万余元收入,让村民心里乐开了花。
静乐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刘玉莲
老百姓的收入有了稳步增加,村容村貌、人居环境有了很大改善,感谢华阳集团的驻村干部。
15年来,华阳集团因地制宜、因村施策,累计投入28个产业项目,带动就业755人,提供岗位691人,开展技术培训980人次,让贫瘠的土地长出希望。
02
民生暖心 枝叶关情
改善基础设施,是提升民生福祉的关键,更是村民对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。华阳集团读懂了这份藏在衣食住行里的期盼,千方百计筹措资金,让乡村悄然换新颜。
静乐县南沟村,地处丘陵山区,世代靠山泉水生活,曾经旱时无水,雨季水浑。一茬茬工作队入驻南沟村以后,扩水池、装水管,进行优化改造,收集到的地表水流入百姓家,但季节性缺水问题仍然存在。
2021年7月,村里遭遇强降雨天气。看着旧水井被雨水灌成的黄泥汤,看着乡亲们排队挑水的背影,刚刚驻村帮扶的第一书记郝爱生坐不住了。他背起浑浊水样,踏上了求水之路。从乡里、县里,再到省城,郝爱生跑部门、找专家,了解政策、争取资金,他心中始终惦记着村民。最终,村民们盼来了打井施工队。
南沟村原驻村第一书记 郝爱生
我们打了一口306米的深井,又用了13万元华阳帮扶资金,把入户管道接到每一户村民家中。
吃水问题解决后,修路通途,更是村民迈向富裕的关键一步。石寨则村的700米主干道被拓宽了1.5米,根除了村路崎岖难行、会车困难的顽疾。修通8个巷口的排水渠,让泥泞路变成致富路。为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,各驻村工作队积极筹措华阳帮扶资金,在村里的主干道纷纷竖起了太阳能路灯。夜幕降临,一盏盏路灯便准时亮起,柔和的光芒让整个村庄充满了生机。
静乐县神家村的小药箱,时刻守护着村民健康。驻村队员带着集团农产办配备的“流动诊所”,常奔走在山间,成了村民最信赖的“定心丸”。
“洗澡难”是长期困扰村民的生活难题。静乐县寨上村驻村工作队建成标准化公共浴室,而右玉县金牛庄村也正在积极筹建。
工作队还在各帮扶村纷纷建立日间照料中心,精准对接农村留守老人、空巢老人的生活需求,为他们搭建起一个集生活照料、健康关怀、精神慰藉于一体的温暖港湾。而送温暖、送农资、送清凉、送医疗、送年货的“五送”行动,更让关怀直达民心,甜在大家心头。
15年来,华阳集团累计投入1821.3万元,实施惠民基础设施改善工程27项、村容村貌提升工程28项,解决了3171人的吃水、出行、养老等问题,为群众办实事3519件,消费帮扶农产品340.5万斤,收入834.28万元,赢得了村民的一致好评。
石寨则村村民 温怀林
驻村队员一心想着村里的老百姓,有什么困难都给解决。
右玉县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副局长 王鑫
华阳集团用实际行动践行国企担当,他们的帮扶不是‘走过场’,而是真正与乡村同频共振,我们打心底里认可和感谢。
03
文明花开 乡村新韵
乡村振兴,既要塑形,也要铸魂。静乐县寨上村的清晨因升旗仪式格外庄严,五星红旗随国歌升起。驻村工作队通过组织开展升国旗、唱国歌,举办主题党日活动等形式,团结人心。组织党员包联全村,村民积极响应,党建凝聚起乡村振兴的新活力。
在静乐县神家村,曾因常住老人多、文体活动少而陷入沉寂。驻村工作队入户调研后,对村里的旧舞台进行扩建改造并取名“神华舞台”。此名,是乡亲们对华阳集团真情帮扶神家村的认可。
在静乐县神家村,曾因常住老人多、文体活动少而陷入沉寂,驻村工作队入户调研后,对村里的旧舞台进行扩建改造并取名“神华舞台”。此名,是乡亲们对华阳集团真情帮扶神家村的认可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屋檐下,总能听见乡亲们爽朗的笑声。神家村的义诊、理发,每月常态化进行;曹家堡村的农家书屋,80多本种植养殖书籍成了“致富宝典”;石寨则村的夜间大戏、金牛庄村的广场舞,让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在黄土坡上交相辉映。
这份看得见的变化里,文明的力量悄然生长。省市县调研组一次次踏访,把“爱心超市”“红白理事会”等经验进行推广。文明的种子已长成参天大树,结出了“产业旺、乡风淳”的累累硕果。
回想初到村里,黄泥裹腿、寒风穿屋,村民的排斥和村委的质疑像层冰。面对重重困难,队员们没有一句怨言。走村串户帮老乡,暴雨夜排查危房,千里火速送病患,邻里纠纷调解忙。凭着这份不讲条件的拼劲儿,最终换得人心凝聚。村民自发送来蔬菜、端上饺子,村委会议缺不了队员们的身影。如今,队员们早已把这片土地当成了第二故乡,村民更是拉着队员们的手说:“咱就是一家人。”
15载寒来暑往,华阳集团63支驻村工作队、196名队员,以“一步一个脚印”的韧劲、“一茬接着一茬干”的担当,扎根26个帮扶村,4068户、10218位村民的生活日益红火,村容村貌换新颜。
华阳集团农产办副主任 李博
乡村振兴是一场“接力赛”,华阳集团将继续扛牢国企责任,以“功成不必在我,功成必定有我”的担当,与乡亲们携手绘就“产业旺、生态美、治理优、百姓富”的振兴画面!
在三晋大地,在民心沃野,华阳集团将坚定扛牢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,继续书写乡村振兴的华彩篇章,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。